顺四时养生之处暑
发布时间:2025-08-23 浏览:189次
处暑至,秋意浓:顺应天时养身心,安然度秋有妙招
当夏日的燥热逐渐褪去,微风中开始夹杂丝丝凉意,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——处暑。"处"者,止也,处暑意味着酷暑即将结束,三伏已过或近尾声。此时,北方天高云淡,南方"秋老虎"仍可能偶尔发威,但昼夜温差逐渐拉大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,人体也需顺应天时调整养生之道。
一、处暑节气:自然更迭的诗意印记
1. 天文历法中的处暑
每年公历8月22-24日,太阳到达黄经150°时即为处暑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载:"处,止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"此时北半球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,副热带高压开始南撤,雨水渐少,秋燥初显。
2. 物候三景
· 一候鹰乃祭鸟:猎鹰感知秋气,开始大量捕猎鸟类
· 二候天地始肃:万物渐次凋零,天地间弥漫肃杀之气
· 三候禾乃登:黍、稷、稻、粱等农作物成熟,田间一片金黄
3. 民俗雅趣
· 放河灯:处暑前后中元节,百姓将河灯放入水中,寄托对先人的思念
· 开渔节:沿海地区举行祭海仪式,期盼渔获丰收
· 吃鸭子:南京等地保留"处暑送鸭,无病各家"的习俗,认为鸭肉滋阴润燥
二、处暑养生:四维调养正当时
(一)饮食篇:润燥养阴,少辛增酸
1. 宜食清单
· 滋阴润燥:银耳、百合、莲藕、蜂蜜、梨、芝麻
· 健脾和胃:山药、南瓜、小米、红枣、扁豆
· 酸味收敛:乌梅、山楂、葡萄、苹果
2. 经典食方
· 百合莲子羹:百合20g+莲子15g+银耳半朵,冰糖调味,晨起温服
· 处暑粥:粳米50g+芡实15g+陈皮3g,文火慢炖至软烂
· 糖醋藕丁:鲜藕切丁,用米醋、蜂蜜、少许盐凉拌,保留脆嫩口感
3. 禁忌提醒
· 慎食生姜、辣椒等辛温之物
· 减少冰镇饮料,避免脾胃受寒
(二)起居篇:早睡早起,敛阳养阴
1. 睡眠调整
· 推荐22:30前入睡,顺应阳气收敛
· 晨起6-7点起床,借朝阳升发体内阳气
· 午间小憩15-20分钟,忌过长影响夜间睡眠
2. 衣着智慧
· 遵循"春捂秋冻"原则,但需护住颈部、肚脐、脚踝
· 备薄外套应对早晚温差,材质选棉麻透气佳品
(三)运动篇:动静相宜,调和气血
1. 推荐项目
· 传统导引:八段锦"两手托天理三焦",疏通三焦气机
· 有氧运动:慢跑、快走、登山,每周3次,每次30分钟
· 呼吸练习:晨起做腹式呼吸,吸气4秒,屏息4秒,呼气6秒
2. 注意事项
· 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,更换干爽衣物
· 避免大汗淋漓,微汗即止以防耗伤津液
(四)情志篇:收敛神气,安神定志
1. 心理调适
· 多接触大自然,登高望远疏解郁结
· 练习书法、品茗、听古琴曲等静心活动
· 减少熬夜刷手机,21点后进入"心理晚间"模式
2. 穴位按摩
· 太冲穴(足背第1、2跖骨间):缓解焦虑烦躁
· 内关穴(腕横纹上2寸):改善失眠多梦
· 膻中穴(两乳连线中点):宽胸理气,舒畅情志
三、南北差异:因地制宜的养生智慧
北方地区:气候干燥明显,重点防"秋燥",可多食梨、百合,使用加湿器保持环境湿度
南方地区:"秋老虎"余威尚存,需兼顾祛湿与清热,推荐饮用五指毛桃茯苓茶
沿海地区:处暑后海鲜肥美,但需注意海鲜性寒,搭配姜醋食用更佳
四、处暑谚语中的养生密码
· "处暑天不暑,炎热在中午":提醒注意午后防晒避暑
· "处暑萝卜白露菜":指导农事,也暗合秋季进补原则
· "处暑收黍,白露收谷":强调顺应天时的重要性
结语
处暑是夏与秋的温柔过渡,是自然给予我们调整身心的黄金期。此时养生既要防"秋老虎"的余热,又要为深秋寒冬储备能量。通过饮食润燥、起居有常、运动适度、情志平和的四维调养,让身体像成熟的稻谷般沉淀能量,以饱满的状态迎接金秋的到来。愿您在这个处暑,收获健康,静待丰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