顺四时养生之大暑
发布时间:2025-07-22 浏览:64次
大暑至,夏正浓:解锁传统节气里的养生智慧
“赤日几时过,清风无处寻。”当太阳抵达黄经120°,大暑携着盛夏的炽热如约而至。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,大暑不仅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,更是自然界阳气达到顶峰、湿热交织的转折点。此时节,高温与雷雨交替登场,民间素有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之说。如何顺应天时,在酷暑中守护身心健康?让我们从传统习俗与中医智慧中寻找答案。
一、大暑气候:湿热交蒸,万物繁茂
大暑期间,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“三伏天”的中伏阶段,气温飙升至全年峰值,雷暴与台风活动频繁。南方地区雨量充沛,形成“雨热同期”的独特气候,为水稻等作物生长提供充足水分;北方则迎来玉米拔节孕穗的关键期。然而,高温高湿的环境也易引发中暑、湿气困脾等问题,养生需兼顾“防暑”与“祛湿”两大核心。
二、传统习俗:消暑纳凉,寄托祈愿
饮伏茶
浙江、福建等地延续“饮伏茶”的习俗。村民在村口支起茶摊,用金银花、夏枯草、甘草等中草药熬制凉茶,供路人解暑。这一杯免费的伏茶,不仅是消暑的良方,更承载着邻里互助的温情。吃仙草与凤梨
广东潮汕地区盛行制作“仙草冻”,将凉粉草熬煮后凝固成黑色果冻状,搭配蜂蜜或糖浆食用,清凉滑嫩;台湾民间则认为大暑吃凤梨(闽南语“旺来”)寓意吉祥,酸甜多汁的果肉既能补充维生素,又能缓解暑热带来的食欲不振。送“大暑船”
浙江台州沿海的渔民会制作一艘微型木船,载满鸡、鱼、酒等祭品,在吉日举行祭海仪式后,将船送入大海。这一习俗既是对海神的敬畏,也寄托了渔民对平安丰收的美好期盼。
三、大暑养生:清暑热、健脾胃、养心神
1. 饮食养生:以清补为主,忌贪凉伤脾
清热解暑:西瓜、冬瓜、丝瓜、苦瓜、绿豆汤是天然的“消暑利器”。例如,绿豆汤可加少量陈皮同煮,避免寒凉伤胃;荷叶粥清香解腻,适合暑热烦渴时食用。
健脾利湿:薏米、芡实、山药、白扁豆等食材可熬粥或炖汤。推荐“三豆饮”(赤小豆+绿豆+黑豆),既解暑又祛湿。
避雷指南:少吃冰镇饮料、烧烤、甜腻点心,以免加重体内湿热。
2. 起居作息:顺天时,养阳气
睡眠:晚睡早起(不超23点入睡,清晨5-6点起床),午间小憩15-30分钟,养护心气。
环境:空调温度设26-28℃,避免直吹,每日通风2次,每次30分钟。
防晒:外出戴宽檐帽、太阳镜,穿浅色透气衣物,备好藿香正气水、清凉油等防暑药品。
3. 运动养生:择时择地,轻缓为宜
时段:清晨6-8点或傍晚6点后运动,避开正午高温。
项目:散步、太极拳、瑜伽、游泳为佳。例如,游泳可锻炼全身且避暑,但需避免饭后1小时内进行。
补水:运动前后饮用淡盐水,每次不超过200毫升,间隔15分钟。
4. 中医调理:穴位按摩与冬病夏治
穴位保健:
按揉内关穴(手腕内侧横纹上2寸)调节心悸; 艾灸足三里(膝盖下3寸)增强脾胃功能; 拍打肘窝、腘窝,疏通经络,缓解暑热。 三伏贴/灸:大暑前后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期,慢性支气管炎、关节炎患者可借此调理体质。
四、大暑三忌:守住健康底线
忌裸露腰腹睡觉:夜间寒气易侵扰脾胃,需盖薄被保护腹部。
忌河边野泳:大暑后雨水增多,河水暴涨,暗流危险,务必选择正规泳池。
忌光脚趟雨水:雨水携带病菌,易引发真菌感染,雨天穿鞋出行。
结语:心静自然凉,顺时保安康
大暑,是盛夏的终点,也是秋收的起点。在这个“湿热交蒸”的时节,不妨效仿古人:饮一杯伏茶,食一碗仙草,于晨光中打一套太极,在暮色里听蝉鸣阵阵。顺应自然之道,清暑热、健脾胃、养心神,方能在酷暑中守住一份清凉,为秋冬储备满满的元气。
小贴士:大暑后即将迎来立秋,可逐渐增加莲子、百合等清心食材,为季节转换做好铺垫。愿您在这个夏天,身安体健,心静如水!
学练正宗太极,认准养心太极
联系人:袁先生
手机:13685282568
微信号:y804451040
咨询QQ:804451040
E-mall:804451040@qq.com
中心官网:www.czyxtj.com
常州养心太极联合会
地址:常州市天宁区元丰苑门楼二楼、三楼(与天宁寺大门隔岸相对)